张公山寨的人文历史(张会养长寿塬的由来)

  • 2023-08-29 16:11:05
  • 来源: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张公山寨的人文历史(张会养长寿塬的由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简介】张会养,临渭作协的会员,热爱文学,酷爱诗歌,用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用诗歌陪伴着退休生活!《渭南热点》、《临渭热点》、《渭南文坛》、《渭南长寿塬同乡会》特约作者。


(资料图片)

长寿塬的由来

据渭南县志记载,【云:邑(渭南老县城)之南,有塬曰“丰”。这里的丰指的就是丰原,即指东塬的代称】。崇凝塬,也叫东塬、丰塬、长稔塬、长收塬。根据古汉语意思解释,长稔塬,稔,就是丰收的意思,后人又叫长收塬,因谐音变化,演变为至今所说的“长寿塬”。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塬上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长寿塬指今的渭南市临渭区东南方向的东塬,包括:丰原、线王、崇凝、桥南、花园等,这里千古有名,是一块美丽富饶的风水宝地。南依巍巍秦岭,北有蜿蜒曲折的龙尾坡。最为骄傲的是我们的祖先千年流传着一句歌谣:“华阴华洲水浇田,比不过我们的长寿塬”,这里因土地肥沃,土层深厚,见云就下雨,见苗就会收一半,是一片风水宝地,长寿塬真是天赐的丰收塬。

长寿塬的由来,原来与大禹治水息息相关,5000年前尧舜年代,尧主持政权时,黄河流域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水灾,洪水泛滥, 人心惶惶,饥不聊生,庄稼和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人们只能往高处迁徙。 尧无奈只好召集所有部落联盟商议,征求部落首领的意见,该派谁去治水,首领们一致建议让鲧去,尧对鲧这个人很不信任。首领们异口同声的说“还是让鲧去试试吧”!尧这才勉强同意,九年过去了,洪水依然肆意妄为, 不但没有治住,而且水灾闹的更凶猛了。当舜接替尧位后,亲自去查看现场,发现鲧治水能力太差,让舜非常失望,一生气将鲧杀了,后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历史上便有了大禹治水的感人故事。大禹接替父亲的重任后,深知肩上背负着重任,奉命后立即背起行囊告别身怀在孕的妻子 。大禹带着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势脉络,而大多地方都在穷乡僻壤之地,条件极为艰苦,大禹一行人手持准绳与规矩,走到哪里便测量到哪里,足迹遍布黄河沿岸所有地方。

大禹带领大家勘测期间,亲眼目睹了百姓遭遇水灾之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更加坚定他治水的决心。大禹治水十三年,曾三次经过家门口都末踏进一步,有次经过家门前听见屋里传来孩子的哭声,他都没停下脚步。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大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制服了黄河咆哮的奔流,使其平缓稳定地汇入渤海,黄河沿岸的千亩灾田变成了良田,百姓才安居乐业。

我的家乡长寿塬,经过黄河泛滥成灾后,塬底是一大片湖泊,塬上成为湖泊的凸底。大禹治水后,湖水东流,南山也露出了地面,顺山而下的水,在山脚下自然的形成两条河流,一条是长寿塬西边,渭南人的母亲河沋河,一条是长寿塬东边箭峪下的赤水河,两条河水顺利的汇入渭河。水灾过后山上流下来淤泥和杂草, 经过若干年的沉淀,变成沃土形成了长稔塬。

秦岭脚下的蝎子塬更为神奇,在淤泥和泥沙的冲刷下,变成一个好似蝎子形状的小土塬,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称为“小塬”、“蝎子塬”,蝎子塬的土地面积虽然不大,可土质肥沃,光照强,气候湿润,滋养着依偎在小塬方圆的人们。蝎子塬西边有堦子村和庙底村,中间夹着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河,清澈见底汇入沋河。小塬东边有平和村的剡家组和曹峪村,每个村里都有天然的泉水,冬暖夏凉供人们洗衣做饭。

桥南东边长年经雨水肆意的冲击后,又在桥南与塬区之间形成两条又长又深的沟,人们称这两条沟为“时家沟” 和“康沟”,两条长沟将住在秦岭脚下的人们和塬区分开。在古时,这里是一条通往洛南的主要交通要道,人们每次经过这条深沟上上下下很不方便。那时人们的交通工具极为落后,木车和马车是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若想经过这条沟更是难上加难。直到清光绪年间,塬上有个当官的人,为了方便群众才捐资在这两条沟中间修建了一座桥,后来人们称这里为“桥南”。

长寿塬依偎在巍巍秦岭的脚下,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浓厚, 人杰地灵,龙脉相重,从古到今人们称这里是块风水宝地,让祖祖辈辈的长寿塬在这里繁衍生息。

长寿塬依偎在一座山、三条河的中间。有巍巍秦岭保佑它脚下的这片土地,人们才生活安逸, 无忧无虑,旱涝保收,安居乐业!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