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青岛银行(002948)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本行所处行业情况
2022年,在复杂外部环境等因素冲击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我国及时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在政策护航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引领发展的作用持续增强,发展韧性继续显现。2022年,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消费、投资和出口均有良好表现。消费市场运行总体保持平稳;投资增长态势良好,以“四新”经济、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投资加速增长;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再创历史新高。山东省和青岛市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积厚成势,经济新动能快速增长,将有力支撑未来社会经济平稳运行。面对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复杂多变的宏观背景,银行业一方面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力支持稳定国内宏观经济大盘;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发展转型,优化业务布局,总体运行保持稳健,风险抵御能力持续增强。二、报告期内本行主要业务本行成立于1996年11月,总部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前身是青岛城市合作银行、青岛市商业银行。本行经过多年积累,在公司治理、风险管控、IT建设等方面持续提升,已经形成“治理完善、服务温馨、风管坚实、科技卓越”的发展特色。2015年12月,本行H股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19年1月,本行A股在深交所上市。本行主要向客户提供公司及个人存款、贷款、支付结算等服务和产品,通过零售银行、公司银行、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板块驱动发展,形成坚实的客户基础,塑造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业务模式。本行业务发展立足青岛,辐射山东。报告期末,已在济南、烟台、威海等山东省主要城市设有16家分行,营业网点达到180家。本行子公司共有2家,2017年2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金租,本行持股占比51%;2020年9月,本行发起设立青银理财,为本行全资控股。报告期末,本行员工人数超过4,700人。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296.14亿元,负债总额4,930.21亿元,资本充足率13.56%,不良贷款率1.21%,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报告期内累计实现净利润31.6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82%。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本行围绕“创·新金融,美·好银行”的发展愿景,坚定打造质效领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的战略目标,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本行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1.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深度融合。本行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充分发挥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方面的核心作用,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运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公司治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持续提升,保障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为全行高质量发展夯实治理基础。2.新一轮战略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本行积极应对外部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新一轮战略规划,秉持“合规、绩效、责任、服务、关爱、廉洁”核心企业文化,聚焦“调结构、强客基、优协同、提能力”四大战略主题,以提升综合经营能力为着力点,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为突破口,以加速数字化转型为驱动力,打造“质效领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开启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新征途。3.客户服务体验打造新优势。本行“青馨服务”始终围绕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表达真诚与尊重,传递亲切与温馨,以服务促发展,用服务创造价值,不断统一服务理念与服务标准,以稳中提质的主基调进一步扩大“青馨服务”的内涵与外延,逐步实现从优秀到卓越,从卓越到品牌,从品牌到价值的新跨越,更好满足客户对便捷、顺畅、感受好的服务期待。4.风控合规护航高质量发展。本行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架构,资产质量精细化动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强化树立集团风险合规文化,以集中化、数字化、标准化为导向,以企业文化、授信模式、科技赋能为发力点,打造风险控制“组合拳”,不断巩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内控合规治理体系,推动信用风险管理进入总体可控的良性发展阶段。5.数字化转型高效激发活力。本行积极拥抱新理念、新技术,数字化转型战略加速落地推广,全行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实施,网络安全和运行管理不断强化,信息科技团队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加速盘活数据资产,通过完善数据标准体系、优化数据质量管理、提升数据应用价值、做好数据安全管理、推进数据项目建设,数据治理水平和数据应用能力实现有效提升。6.丰富牌照资源助推新增长。本行获得青银金租和青银理财牌照,助推集团协调发展行稳致远;作为山东省内唯一一家具有B类主承销商独立主承资格的法人金融机构,本行坚持把握市场动态,不断创新市场工具,更好为省内企业提供综合融资解决方案;2022年获基金托管资格,成功打通资管业务链条。四、业务发展综述4.1零售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本行零售业务以数字化转型为依托,聚焦代发及代缴服务、社区金融、信用卡等渠道,线上开展精准经营,推动大众客群提质升级,线下推动分层分群精细化管理,实现价值客户深度挖潜,不断提升客户规模及质量。报告期内,本公司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3.01亿元,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19.76%。1.零售客户与管理客户资产有力把握市场时机,零售存款提质增效。报告期内,本行把握客户存款意愿较强的有利市场时机,持续开展存款营销活动,零售存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存款余额1,473.2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8.98亿元,增幅达33.41%,增长额较去年同期多148.06亿元;零售存款占比持续提升,报告期末本行零售存款占存款总额的43.16%,较上年末提高7.94个百分点,近三年零售存款复合增长率达31.50%。客户资产有效提升,代发业务取得突破。报告期末,零售客户在本行保有的金融资产规模首次突破三千亿元,中高端客户2在本行保有的月日均金融资产规模达2,574.10亿元,占比86.91%,客户数达35.3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5.34万户,创历史新高,增幅17.82%,有效拉动了金融资产的增长。报告期内,本行依托公私联动、板块联动,代发企业增长取得历史性突破,当年新增代发企业户数7,179户,较去年同期增长77.48%。代发业务带动新客增长16.08万户,占全年新增个人客户数的29.49%,为本行零售业务规模及客群整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报告期末,本行助农金融综合服务站已达标开业1,027家,较上年末增加519家,增幅102.17%,惠农客户24.20万户,较上年末增加8.41万户,增幅53.26%;社区银行服务客户26,126户,较上年末增长15,961户,增幅157.02%。数字化转型助推发展。报告期内,本行通过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零售智能营销体系,使多渠道打通、多岗位联动、多产品组合,进一步推进本行零售数字化转型发展。本行持续深化“青银营销通”APP场景应用,新增厅堂营销相关业绩看板,为零售管理者提供过程监督管理工具。本行积极搭建“数据实验室”,持续推进零售数据标准化治理,逐步落地全渠道精准营销。报告期内,制定零售客群类及规模类标准化指标共155项,通过数据分析及应用,为业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报告期内,本行新增办卡联动绑定微信银行、手机号码实名认证等27项业务功能,业务办理效率有效提升,进一步提升客户金融服务体验。2.零售贷款报告期内,本行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打造自营互联网贷款品牌,稳健发展个人住房贷款,贷款收入持续提升。报告期末,本行零售贷款(含信用卡)余额733.8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3.63亿元,降幅4.38%;报告期内,本行实现零售贷款利息收入39.57亿元,较去年增加3.27亿元,增幅9.02%,零售贷款平均收益率较去年提升0.05个百分点。创新发展普惠金融。报告期内,本行继续贯彻落实“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普惠经营原则,推动流程及产品创新,推出个人普惠贷款“无还本续贷”功能,降低融资成本,全年累计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超4.60亿元;扩大推广“海融养殖贷”线上普惠贷款产品,报告期内累计发放2.28亿元,报告期末授信余额1.08亿元。报告期末,个人普惠贷款余额100.29亿元。打造自营互联网贷款品牌。报告期内,本行大力发展自营互联网贷款“海融易贷”,面向省内居民推出“海融易贷-便民贷”,并持续优化“乡村振兴贷”“店易贷”等产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营互联网贷款产品序列。报告期内,“海融易贷”累计发放贷款近6,000笔,发放金额5.31亿元,报告期末“海融易贷”余额2.47亿元。报告期末,互联网贷款余额104.32亿元,其中省内贷款余额占比达85.63%,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5.29个百分点。稳健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受报告期内市场需求不足影响,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较往年有所放缓。报告期末,本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64.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22亿元,增幅1.14%。3.信用卡业务本行信用卡业务加强自有渠道获客能力建设,优化客群结构,持续推进产品、服务升级,有效提升客户体验。报告期末,本行信用卡新增发卡65.08万张,累计发卡总量达到365.24万张,同比增长21.68%;信用卡透支金额119.51亿元,同比增长34.57%。报告期内,实现信用卡交易金额785.07亿元,同比增长42.70%;信用卡业务营业收入为9.36亿元,同比增长49.28%。获客能力持续增强,客群结构不断优化。本行在巩固已有合作渠道的同时,加强银行自有获客能力建设,报告期内银行自有渠道合计发卡33.99万,占比达52.23%。本行聚焦发卡后激活等关键节点,持续提升激活率等关键指标,报告期内,整体激活率达51.27%,同比增长3.35个百分点,直销渠道激活率达82.36%,同比增长8.07个百分点,活跃客户提升显著。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客户体验有效提升。本行持续推进产品创新,丰富信用卡卡种,报告期内,上线本行首张白金等级信用卡“车主卡”,有效拓展高端客户群体。本行不断丰富产品服务,将客户与本地高频线上消费场景相结合,实现客户精准经营;实现线上下单与场景支付无缝对接,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增加客户黏性,夯实客群基础。4.财富管理暨私人银行业务本行财富管理暨私人银行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服务理念,强化财富管理业务优势,健全财富管理经营体系,着力加强高端客群服务能力建设,实施目标客群的深耕细作,持续打造专业服务团队,推动客群数量、资产规模稳健提升及业务收入结构的优化。报告期末,资产管理规模100万元以上的零售客户共57,336户,较上年末增长7,871户,增幅15.91%;在本行保有资产共计1,326.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6.64亿元,增幅16.38%。报告期内,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74亿元,其中代理销售保险业务收入1.02亿元,增幅59.96%。5.客户服务管理本行围绕“好服务就是好营销”提升服务管理和用户体验。一是认真贯彻“客群战略”,持续深化服务掘金,有效发挥服务营销能力,助力零售获客;二是聚焦智能AI技术赋能用户体验,搭建线上服务数字化体验新阵地,全面实现官网、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7*24智能文本机器人在线服务,数字化运营能力再提升;积极创新将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应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探索数字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新模式;三是把提升服务管理能力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核心,推动服务管理“去中心化”,聚焦用户偏好,打造“亲切自然”“灵活有礼”服务体验新形态。2022年,本行满意度净推荐值(NPS)持续增长,保持较高的用户口碑;四是把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政策作为服务管理的生命线,积极响应客户“急难愁盼”,推动客户体验溯源改进有实效。2022年,本行第七次问鼎全球服务领域最高奖项“五星钻石奖”。4.2公司银行业务报告期内,本行聚焦科技赋能、产品创新、客群拓展和结构优化,强化过程管理及总分支联动协同,抢资产、调结构、上产品、抓客群,公司业务精准发力、量质并举,成效显著。报告期内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8.94亿元,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50.62%。1.公司存款坚守法人银行定位,强化民生金融业务优势。本行以客群建设夯实存款基础,报告期末,公司存款余额(不含应计利息)1,936.30亿元,占各项存款余额(不含应计利息)的56.73%。其中,公司活期存款916.61亿元,占公司存款余额的47.34%;公司定期存款1,019.69亿元,占公司存款余额的52.66%。公司存款平均成本率1.88%。报告期内,本行公司客户日均存款1,928.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51亿元,增幅1.82%,总行级战略客户日均存款828.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51亿元,增幅16.21%;上市、拟上市客群日均存款129.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33亿元,增幅24.33%。2.公司贷款逆市奋进,抢抓优质资产。报告期内,本行加强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营销推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公司贷款余额(含票据贴现、未含应计利息)1,956.4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1.87亿元,增幅16.83%,占贷款总额(未含应计利息)的72.72%。本行全面贯彻新发展思路,加快培育绿色低碳金融产品,重点打造蓝色金融特色品牌。加大对民生工程、重大项目和信息科技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轨道交通等高端先进制造业的信贷投入,有效满足民营企业和普惠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继续支持战略新兴行业,加大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和供应链金融的支持,持续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同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服务乡村振兴,统筹发展规模、资产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持续推动资产结构优化和业务高质量发展。展现责任担当,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行切实落实两项政策工具,按照市场化原则,对相关普惠小微客户应延尽延;持续开展小微企业“首贷”培植专项行动,提升小微企业贷款中首贷户比重。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贷款3客户5.0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72万户;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271.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19亿元,增幅23.26%;普惠型小微贷款不良率1.04%,加权平均利率4.55%,完成中国银保监会“两增两控”考核。涉农贷款余额484.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4亿元,增幅3.27%。3.公司客户坚定推进“双基战略”,客群建设成效显著。本行明确“为广大各类客群服务”的业务定位,报告期末,本行开立账户的公司客户总数20.6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72万户,增幅15.14%;年日均存款1万元以上的有效客户7.4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3万户,增幅19.87%;年日均存款50万元以上的价值客户1.1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44户,增幅13.07%;机构客户3,403户,较上年末增长256户,增幅8.13%;上市、拟上市客群408户,较上年末增长21户,增幅5.43%;卫生健康客群数量3,313户,较上年末增长633户,增幅23.62%。持续深化交易银行客户拓展,国际业务能力显著提升。本行加大国际业务基础客群建设,报告期末,国际业务客户数2,212户,较上年末增加709户,增幅47.17%;报告期内,国际结算量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5.70亿美元,增幅70.68%,国际业务能力显著提升。报告期末,本行供应链金融客群1,983户,较上年末增加972户,增幅96.14%;现金管理有效客户4,626户,较上年末增加1,865户,增幅67.55%。4.公司产品强化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喜见成效。本行积极推动产品创新,推广“食宜贷”等贷款产品;落地青岛市首笔数字人民币供应链业务,发放山东省首笔新能源项目CCER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创建全球首个蓝色资产分类标准”项目荣获青岛市金融创新奖第一名;“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获评“2021年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成果”,案例入选2022年度“科创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名单;对公智能营销管理平台荣获中国金融科技年会“2022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突出贡献奖”。4.3金融市场业务报告期内,本行在金融市场业务方面,优化投资及负债结构,提升投资质效,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以业务创新和风险控制为保障,不断完善组织架构和内控管理,持续加强制度、系统、团队建设工作,发挥法人银行牌照优势,不断拓展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及投行业务领域的深度和广度;本行理财业务产品规模稳健发展,产品净值表现稳定,渠道开拓与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报告期内,本公司金融市场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23亿元,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25.11%。1.自营投资报告期内,本行金融投资保持稳定增长。报告期末,自营投资(不含应计利息)余额2,001.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6.12亿元,增幅9.05%,其中债券投资(不含应计利息)1,454.9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5.60亿元,增幅29.98%;公募基金349.5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0.23亿元,降幅12.57%;非底层投资资产136.4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12.15亿元,降幅45.12%;其他债权融资产品60.7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7.11亿元,降幅10.48%。报告期内,本行响应监管导向,关注市场变动,持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参与市场交易,坚持轻资本化发展原则,提升资产总量的同时控制资本消耗比例,加强标准化资产波段交易,提升综合盈利效率。一是贯彻监管政策,保持金融投资总量增速平稳,管控间接投资及非标投资增量,资产投资由委托管理向自主管理过渡。二是市场交易活跃,政策性金融债及地方债承销量稳步增长,现券交易交割量列城商行前列。三是降低资本占用,在实现投资总量稳步提升的同时,金融投资风险加权资产比例维持较低水平。四是做强政府金融,加强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盈利稳定性不断改善。报告期内,地方政府债券、中高等级企业信用债券投资为主要增量板块,在保持风险等级不下沉的同时,实现债券收益率的提升及固定收益资产比重上升,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五是加强金融创新,本行在提高投资和交易水平的同时,不断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为各业务条线提供产品和创新服务,进一步推动代客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展,满足企业客户汇率避险需求,做好对客报价工作及市场端平盘交易。本行具备齐全的银行间市场资格牌照,为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行为全国首批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基础成员,首批非坚戈区域交易所属地区的商业银行、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交易平台与欧洲清算银行进行清算直连的机构;本行为省内城商行首家综合类现券做市商,具备债券通“北向通”、“南向通”、普通类衍生品交易业务资格,连续5年获得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为山东省及青岛市地方政府债券承销团成员。2022年7月,本行取得中国证监会颁发的证券投资基金托管资格。2.同业业务本行同业负债合理搭配,报告期内,发行同业存单余额646.20亿元,占同业负债的62.75%,占负债总额的13.11%。人民币同业存款余额47.85亿元,占同业负债的4.64%,占负债总额的0.97%。其中同业定期存款余额28.05亿元,占比58.62%,同业活期存款余额19.80亿元,占比41.38%。报告期内,本行完成64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发行利率创城商行同类产品新标杆;连续五年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一级交易商资格,为省内唯一获此资格的地方法人银行;蝉联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核心交易商、获评优秀同业存单发行人及X-Repo年度创新奖;获得中央结算公司自营结算100强;荣获中国进出口银行2022年度境内人民币金融债券“优秀承销商”奖。3.资产管理2022年,本公司理财业务实现稳健发展,理财产品净值表现稳定,管理规模再创新高,理财产品余额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余额规模均突破两千亿元,产品创新与时俱进,渠道开拓与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市场地位进一步增强。产品运作稳定、盈利能力稳健。报告期末,本公司存续理财产品679只,余额2,008.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67%。报告期内,本公司发行理财产品508只,募集金额合计6,780.85亿元,全部为净值型非保本理财产品;本公司实现理财产品手续费及佣金收入8.59亿元。报告期末,本公司理财产品投资资产余额2,112.95亿元,直接和间接投资的资产种类主要包括固定收益类、非标准化债权类、公募基金及资本市场类资产等。其中,固定收益类资产1,745.12亿元,占比82.59%;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114.36亿元,占比5.41%;公募基金106.83亿元,占比5.06%;资本市场类资产146.64亿元,占比6.94%。产品谱系不断丰富,品牌形象持续提升。本公司新发行“固收+”、混合类、权益类、私募类等多种类型理财产品,产品谱系不断丰富完善;代销合作机构数量较上年末翻倍,行外渠道理财资金占比持续提升,青银理财专业化、特色化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巩固。报告期内,本行全资子公司青银理财在中国证券报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银行业理财金牛奖”评选中,荣获“社会责任金牛奖”,旗下管理的“璀璨人生奋斗系列开放式净值型人民币个人理财计划(单周开放C款)”产品荣获“银行理财产品金牛奖”;在普益标准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全国276家银行理财能力排行榜”中,青银理财综合理财能力居城商系理财机构第5名,综合排名与各单项排名长期居山东省首位。4.投资银行本行不断夯实投行领域综合业务能力,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报告期内,本行发行的产品种类覆盖债务融资工具、理财直融工具、债权融资计划三大类产品线,发行规模合计427.93亿元;本行承销额度为307.51亿元,实现稳步发展。其中,发行债务融资工具49单,发行金额338.74亿元,本行承销额度为218.32亿元;发行非标产品37单,发行金额89.19亿元。报告期内,本行承销山东省内中长期债务融资工具(不含短融及超短融)规模排名第一,多个项目取得可比项目的最好价格,充分体现本行在市场化债券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报告期内,本行成功发行科创票据2单、项目收益票据4单、绿色债务融资工具1单。本行积极运用债券创新品种,发挥投资业务优势,成功以较少的资本耗用满足优质大型企业低成本、个性化融资需求,增加客户粘性。4.4分销渠道1.物理分销渠道本行的营业网点布局以青岛为核心、辐射山东省。报告期末,本行在山东省的青岛、济南、东营、威海、淄博、德州、枣庄、烟台、滨州、潍坊、临沂、济宁、泰安、菏泽、日照等15个城市共设有180家营业网点,其中分行16家。在青岛地区,本行设有1家总行营业部、1家分行及102家支行。本行的控股子公司青银金租、全资子公司青银理财总部均位于青岛。2.自助银行渠道报告期末,本行拥有在行式自助银行104家,拥有自助设备419台,包括自助取款机18台、自助存取款机276台、自助服务终端机125台,提供提款、存款、转账、账户查询、缴费等服务。报告期末,本行自助银行交易588.63万笔,交易金额193.04亿元。3.电子银行渠道本行持续推进电子银行业务创新发展,应用先进金融科技,以客户为中心,持续完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建设,实现渠道服务轻量化、移动化,不断满足客户海量多变的服务需求。(1)移动金融本行持续加强以手机银行为核心的移动金融平台建设,致力打造顺畅便捷的用户交易旅程。报告期内,通过数字化能力应用,落地手机银行“五人五面”服务场景,从客群诉求差异出发重塑“我的”模块,通过“青薪通”代发专区等功能,逐步实现从“客户找交易”到“服务给客户”的转变。报告期内,随着零售客户规模的增长,手机银行用户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存量手机银行用户达457.87万户,较年初新增71.13万,增长18.39%;累计交易金额达到4,025.44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51%。报告期末,手机银行渠道理财产品销售总额达4,349.68亿元,手机银行渠道理财销售笔数在全渠道占比达92.69%,较上年同期提升2.69个百分点。(2)网上银行报告期末,个人网上银行客户累计达到74.2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0.03%;累计交易笔数达到2,869.62万笔,较上年同期减少11.43%,交易金额达到1,875.5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8.85%。报告期内,移动金融持续稳健发展,客户对手机银行依赖性持续增加,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量持续减少。2022年末,本行企业网上银行客户20.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1.09%;报告期内累计交易笔数达到2,139.64万笔,较上年增长9.16%;交易金额21,332.29亿元,较上年增长8.80%。企业网上银行客户数量增加,转账金额以及交易笔数随之增加。(3)互联网贷款业务报告期末,本行互联网贷款余额104.32亿元,其中,消费类贷款40.02亿元,经营类贷款64.30亿元。2022年,本行大力发展自营互联网贷款“海融易贷”,面向省内居民推出“海融易贷-便民贷”,并持续优化“乡村振兴贷”“店易贷”等产品。报告期内,本行共发放互联网贷款97.01万笔,累计放款金额131.74亿元,累计放款户数76.30万户。4.5信息技术报告期内,本行继续推进科技创新战略,持续加大金融科技资源投入,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数字化战略转型委员会,积极探索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实践应用,着力打造完备的金融科技支撑与创新体系,助推数字经营、数字管理、数字风控能力不断增强,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1.双向融合,科技业务协同开创融合新阶段报告期内,本行启动IT项目50项,顺利完成“对公智能营销管理平台”“手机银行6.0”“智慧监管平台”等54个项目投产,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加大新技术研究和自主研发力度,强化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能力,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在渠道拓展、场景服务、产品创新、流程优化、风险识别等方面的业务价值。先后投产“对公智能营销管理平台”“对公线上营业厅”两大对公数字化项目,以数据驱动决策,贯通一站式线上服务,初步形成线上线下(300959)一体化运营体系。持续升级移动金融渠道建设及数字化营销体系,推进多渠道协同建设,快速落地车主白金卡、南银理财、私募理财、乐信分期乐、信也拍拍贷等产品,进一步丰富零售业务产品体系,全面加快零售数字化转型工作。正式上线“青银税e贷”业务,持续完善线上国际业务产品和服务,落地青银E链等线上供应链产品;完善自营互联网业务“海融易贷”产品体系。“零售智能营销平台”“对公线上营业厅”等多个项目荣获业内大奖。2.持续提升,建立全面数字化风控系统“集团层面统一授信及信用风险并表管理系统”成功上线,实现授信业务的总网管控和一体化运行,标志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里程碑式跨越。重点建设“智慧信贷二期”和“集团智能化预警项目”,将风险决策和风险预警嵌入信贷业务全流程。完成“大数据集群产品”升级,全面升级大数据集群底座,实现9套应用及一百多套数据源接入,盘活数据资产。“鹰眼360智能风险监控平台”荣获“2022年青岛市金融科技优秀项目”一等奖。3.夯实基础,全力确保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报告期内,本行顺利完成“冬奥会”“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健全信息科技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科技风险自查,识别并及时处置各种风险隐患,形成风险闭环管理。强化外包风险管理,持续提升信息科技外包服务质量。建立常态化监控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处置,全面夯实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基础,确保信息系统可靠、稳定、连续、高效运行。五、经营管理主要情况5.1主要经营指标完成情况(1)资产总额5,296.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64亿元,增长1.41%;(2)客户贷款总额2,690.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24亿元,增长10.17%;(3)客户存款总额3,413.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8.22亿元,增长8.87%;(4)营业收入116.44亿元,比上年增加5.08亿元,增长4.56%;净利润3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5.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3亿元,比上年增加1.60亿元,增长5.48%;(5)不良贷款率1.21%,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19.77%,比上年末提高22.3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3.5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75%,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6)平均总资产回报率0.60%,比上年下降0.01个百分点;(7)基本每股收益0.45元,比上年减少0.06元,下降11.7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95%,比上年下降1.45个百分点。5.2经营管理主要工作2022年,本行积极应对经济波动等诸多挑战,将党建与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坚持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业务转型增效,顺利完成主要管理人员有序交接、平稳过渡。全行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步调一致,坚守地方法人银行职责定位,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水平,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实现稳健发展。(1)总体经营稳中有进。报告期末,本公司资产总额5,296.1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64亿元,增长1.41%。客户贷款总额2,690.2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8.24亿元,增长10.17%,其中公司贷款(含票据贴现、未含应计利息)增长16.83%。客户存款总额3,413.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78.22亿元,增长8.87%,其中零售存款增长33.41%。2022年,实现净利润3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5.82%。(2)资本补充有序充足。本行审时度势推进外源性资本补充进程,报告期内圆满完成A+H配股,募集资金净额41.55亿元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是近八年上市银行唯一一单A+H配股项目,也是首例城商行A+H配股项目。同时,本行推动优化资本结构,报告期内完成境外优先股赎回,并发行两期共64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报告期末,本行资本充足率13.5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75%,比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3)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实体经济贷款增速超过总贷款增速。报告期内,本行累计国际结算量105.70亿美元,同比增长70.68%;供应链金融累计出账70.02亿元,同比增长209.8%;普惠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不含贴现)的比例为11.00%,比上年末提高1.29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行客户贷款总额占母公司总资产的比重52.19%,比上年末提高4.38个百分点;大幅压降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254.16亿元,资产结构显著改善。在银行业净利差、净息差普遍收窄的情况下,通过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保持净利差、净息差稳定。(4)资产质量持续向好。报告期末,本行不良贷款余额32.4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14亿元;不良贷款率1.21%,比上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自2014年以来首次实现双降。关注及不良类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合计2.03%,比上年末下降0.34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行拨备覆盖率219.77%,比上年末提高22.35个百分点;拨贷比2.65%,比上年末提高0.01个百分点。(5)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报告期内,本行成立数字化战略转型委员会,全年新启动项目50项,投产54项。公司金融完成20万客户信息迁移工作,初步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体系。零售金融继续推进智慧网点建设、智能营销平台建设、渠道协同建设和手机银行建设。升级大数据平台,实现9套应用及100多套数据源接入,盘活数据资产。(6)集团发展亮点突出。青银金租租赁资产规模154.98亿元,同比增长30.55%;实现营业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49.31%,营业收入增长率在全国同业中名列前茅;实现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20.13%。青银理财理财产品余额2,008.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30.11亿元,同比增长19.67%;本公司理财资产余额2,112.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5.50亿元,同比增长16.26%,理财产品和理财产品投资资产规模同时突破两千亿元。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本行积极适应内外部变化,制定《青岛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23-2025年战略规划》。未来3年,本行将聚焦“调结构、强客基、优协同、提能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质效领先、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的价值领先银行。 六、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6.1财务业绩摘要2022年,本公司净利润31.68亿元,比上年增加1.74亿元,增长5.82%;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83亿元,比上年增加1.60亿元,增长5.48%。报告期内,本公司认真贯彻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积极应对经济波动等诸多经营挑战,营业收入实现增长,经营业绩稳步提升。6.2营业收入2022年,本公司营业收入116.44亿元,比上年增加5.08亿元,增长4.56%。报告期内,本公司在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的同时,努力优化业务结构,利息净收入增加,营业收入增长。营业收入中利息净收入占比71.18%,比上年提高2.52个百分点。下表列出所示期间本公司主要营业收入构成及变动情况。6.3利息净收入2022年,本公司利息净收入82.88亿元,比上年增加6.43亿元,增长8.41%,主要是本公司积极应对净息差下行的形势,扩大生息资产规模,并提高贷款占比,利息净收入实现增长。2022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4,696.25亿元,比上年增加414.26亿元,增长9.67%;净利差1.85%,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净利息收益率1.76%,比上年下降0.03个百分点。市场利率下行,叠加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等因素,贷款和投资收益率下降,而存款成本率提高,致净利息收益率比上年下降。但是,随着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净利息收益率自二季度以来已经逐步走稳。6.4利息收入2022年,本公司利息收入198.30亿元,比上年增加16.21亿元,增长8.90%,主要是本公司贷款投放规模扩大,贷款利息收入增长所致。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及金融投资利息收入构成本公司利息收入的主要部分。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2022年,本公司发放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127.32亿元,比上年增加11.75亿元,增长10.17%,主要是本公司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持续扩大贷款投放规模,贷款收益率虽受市场利率下行、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等因素影响有所下降,但贷款利息收入总体实现稳步增长。亿元,增长58.81%,主要是本公司针对同业市场情况,适时调整资金配置,拆出资金规模扩大。6.5利息支出2022年,本公司利息支出115.42亿元,比上年增加9.79亿元,增长9.26%,主要是本公司吸收存款规模扩大,存款利息支出增长所致。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和应付债券利息支出为本公司利息支出的主要部分。吸收存款利息支出2022年,本公司吸收存款利息支出70.46亿元,比上年增加10.60亿元,增长17.70%,主要是本公司吸收存款规模扩大,定期存款占比提高,存款成本率上升,存款利息支出增长。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放款项利息支出2022年,本公司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拆放款项利息支出12.43亿元,比上年减少0.07亿元,下降0.55%,总体保持稳定。应付债券利息支出2022年,本公司应付债券利息支出27.10亿元,比上年减少2.18亿元,下降7.44%,主要是本公司已发行金融债券和二级资本债券规模下降,应付债券利息支出减少。6.6非利息净收入2022年,本公司非利息净收入33.56亿元,比上年减少1.35亿元,下降3.86%,主要是本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减少,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保持增长。6.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022年,本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4.45亿元,比上年减少5.10亿元,下降26.09%,主要是受市场因素影响,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减少。2022年,本公司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8.59亿元,比上年减少4.05亿元,下降32.04%,主要是市场低迷,虽固定管理费收入随规模增加,但交易阶段性机会弱于上年影响超额业绩报酬,理财手续费收入整体有所减少;委托及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4.58亿元,比上年减少0.48亿元,下降9.56%,主要是代理基金、信托等手续费收入减少;托管及银行卡手续费收入3.20亿元,比上年增加0.91亿元,增长40.09%,主要是信用卡手续费收入增加;结算业务手续收入0.85亿元,比上年增加0.20亿元,增长29.97%,主要是信用证开证手续费收入增加;融资租赁手续费收入0.27亿元,比上年减少0.60亿元,下降69.05%,主要是租赁子公司调整租赁资产收费模式;其他手续费收入0.42亿元,比上年增加0.19亿元,增长77.85%,主要是债券借贷业务手续费收入增加。手续费及佣金支出3.4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亿元,主要是理财、助农、信用卡手续费支出增加。6.8其他非利息净收入2022年,本公司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9.11亿元,比上年增加3.75亿元,增长24.45%,主要是汇率波动,汇兑损益增加;而债券市场走势弱于上年,金融投资估值下降,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合计有所减少,部分抵销上述影响。6.9业务及管理费2022年,本公司业务及管理费40.72亿元,比上年增加2.95亿元,增长7.82%,主要是本公司在努力拓展业务的同时,严控费用支出,随着业务和人员的扩大,各项费用稳中有增。6.10信用减值损失2022年,本公司信用减值损失42.89亿元,比上年增加3.22亿元,增长8.11%。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是信用减值损失最大组成部分。报告期内,发放贷款和垫款信用减值损失26.36亿元,比上年减少4.74亿元,下降15.23%,主要是本公司在贷款规模增长的同时,深化风险管控,贷款质量改善,减值准备计提有所减少。此外,金融投资信用减值损失0.97亿元,均与相应资产信用风险状况相适应,为增强风险抵补能力,适度增加减值准备计提。七、风险管理7.1信用风险管理报告期内,本公司坚守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致力于构建职能完善、风险制衡、精简高效、各司其职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通过采取以下举措,实现资产质量各项指标持续优化,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为实现全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1.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架构,统筹推进全面风险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统筹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持续优化覆盖母行及并表机构的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对分支机构、子公司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全力打造集团统一风险文化;加强集团统一授信及并表管理,持续完善集团授信集中度管控方案和措施,保证集团总体授信集中度风险安全可控;夯实预期信用损失法实施基础,优化实施效率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集团层面全面风险管控能力。2.强化质量指标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对资产质量各项指标实行精细化动态管控,加强风险迁徙变化趋势预判与分析,提高风险信号预处置能力;加强到期贷款和逾期贷款管理,加大不良资产现金回收比例,持续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纳入不良贷款管理,实现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双降,达成管控目标。3.分级督导夯实“三查”基础工作,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不断夯实“贷款三查”基础,严格落实“授信后督察”机制,实行差别化贷后管理措施,提高贷后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建立风险排查长效机制,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风险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跟踪落实整改;优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将高风险信贷业务放款工作集中管理,提高信贷管理工作质效。4.贯彻货币政策推进绿色金融,持续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大力支持“六稳”“六保”工作,持续发力先进制造业、民营普惠、绿色、海洋、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优先支持绿色信贷项目,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入,对符合国家绿色名录的企业积极提供融资支持,积极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融资业务,做好对粮食生产、储存的金融支持,以及能源保供金融服务;发布《关于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加大碳减排金融支持力度的实施方案》等系列绿色金融服务方案,不断完善绿色信贷风险管控机制。5.推进智能风控系统建设,持续提高信贷管理数字化水平。完成“智能化全面统一授信风险管控项目”,以统一授信为核心,打造覆盖全机构、全客户、全资产、全流程生命周期的统一额度管控体系;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集团数字化信用风险预警平台,为授信客户提供贷前(投前)调查、审查审批、贷后(投后)管理阶段的信用风险评估及预警,进一步提升风险预警技术水平,加快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进程。报告期内,通过采取以上举措,本公司资产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7.2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本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秉承全面性、审慎性、前瞻性等原则,较好地适应了本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目前,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制度符合监管要求和本公司自身管理需要。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保证本公司有充足的现金流,以及时满足偿付义务及供应业务营运资金的需求。本公司根据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管理和计量流动性风险水平,加强流动性风险识别、监测、计量和精细化管控能力,合理平衡流动性与盈利性。本公司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专门委员会及银行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职责及报告路线,以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本公司流动性风险偏好审慎,较好地适应了本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目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制度符合监管要求和本公司自身管理需要。本公司从短期备付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两个层面,计量、监测并识别流动性风险,按照固定频度密切监测各项限额指标,定期开展压力测试评判本公司是否能应对极端情况下的流动性需求。此外,本公司制定了流动性应急计划,并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测试和评估。本公司持有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以确保本公司的流动性需要,同时本公司也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日常经营中可能发生的不可预知的支付需求。此外,本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每年开展流动性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并形成独立的审计报告提交董事会。本公司密切关注流动性形势和市场预期变化,并根据公司资产负债业务变化情况和流动性缺口情况,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确保公司流动性风险处于合理可控范围。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在以下方面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1.适度加大合格优质债券投资力度,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储备;2.积极推进存款平稳增长,存款占比稳步提升,负债稳定性进一步增强;3.持续做好指标的前瞻性管理,在资产负债安排中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确保将各项流动性指标控制在预设阈值范围内;4.做好日常流动性风险管理,加强市场分析与研判,预先进行资金安排,在确保全行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资金运用效率;5.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本公司流动性状况的各种宏微观因素,结合外部经营环境变化、监管要求、本公司业务特点和复杂程度,定期按季度或专题开展压力测试。6.全面修订流动性风险管理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能分工;调整和完善了流动性风险限额体系和预警体系;增强了应急措施的可操作性等。7.3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利率、汇率以及其他市场因素变动而引起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化,进而对未来收益或者未来现金流量可能造成潜在损失的风险。影响本公司业务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与汇率风险,包括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公司建立了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本公司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健全合规,明确市场风险治理架构下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各部门职责和报告要求,明确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和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程序,明确市场风险报告、信息披露、应急处置以及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程序和要求。本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指标限额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市场风险内部专项审计,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市场风险管理情况并形成独立报告。7.3.1利率风险分析本公司根据监管机构的规定以及银行业管理传统区分银行账簿及交易账簿,并根据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的不同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本公司交易账簿利率风险主要采用敏感度分析、压力测试、情景模拟等方法进行计量和监控。报告期内,本公司持续进行市场风险监测与报告,开展市场风险限额体系优化,持续完善市场风险政策制度,确保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内。与交易账簿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簿。本公司使用重定价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利息净收入分析、经济价值分析、压力测试等方法,针对不同币种、不同风险来源分别量化评估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利息净收入和经济价值的影响,同时根据分析结果形成报告提出管理建议和业务调整策略。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外部政策动向和外部利率环境变化,主动调整业务定价策略和资产负债结构配置策略,提升公司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确保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可控,实现了利息净收入增长。同时,本公司对经济价值变动幅度指标设置管理目标,并持续监测指标运行状况,确保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得到持续优化。7.3.2利率敏感性分析本公司采用敏感性分析衡量利率变化对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及权益的可能影响。列示了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及权益在其他变量固定的情况下对于可能发生的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是指一定利率变动对期末持有的预计未来一年内进行利率重定价的金融资产及负债所产生的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对权益的影响包括一定利率变动对期末持有的固定利率的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进行重估价所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对权益的影响。以上敏感性分析基于资产和负债具有静态的利率风险结构。有关的分析反映本公司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对本公司按年化计算的净利息收入和权益的影响,其基于以下假设:1.未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业务的变化,分析基于资产负债表日的静态缺口;2.在衡量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时,所有在三个月内及三个月后但一年内重新定价或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均假设在有关期间开始时重新定价或到期;3.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及存出和吸收的活期存款利率保持不变;4.收益率曲线随利率变化而平行移动;5.资产和负债组合并无其他变化,且所有头寸将会被持有,并在到期后续期;6.其他变量(包括汇率)保持不变;7.未考虑利率变动对客户行为、市场价格和表外产品的影响。本分析并不会考虑管理层可能采用风险管理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利率变动导致本公司净利息收入和权益出现的实际变化可能与基于上述假设的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不同。7.3.3汇率风险分析本公司的汇率风险主要来自本公司银行账簿中持有的非人民币资产及负债的币种错配。本公司通过严格管控风险敞口,将银行账簿汇率风险控制在本公司可承受范围之内。本公司汇率风险计量、分析方法主要采用外汇敞口分析、情景模拟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报告期内,本公司密切关注汇率走势,结合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主动分析汇率变化影响,提出资产负债优化方案。本公司汇率风险偏好审慎,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外汇风险敞口规模显著下降,汇率风险水平可控。7.3.4汇率敏感性分析以上敏感性分析基于资产和负债具有静态的汇率风险结构以及某些简化的假设。有关的分析基于以下假设:1.汇率敏感性是指各币种对人民币于报告日当天收盘(中间价)汇率绝对值波动100个基点造成的汇兑损益;2.资产负债表日汇率绝对值波动100个基点是假定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下一个完整年度内的汇率变动;3.各币种对人民币汇率同时同向波动;4.由于本公司非美元的其他外币资产及负债占总资产和总负债比例并不重大,因此上述敏感性分析中其他外币以折合美元后的金额计算对本公司净利润及权益的可能影响;5.计算外汇敞口时,包含了即期外汇敞口、远期外汇敞口和期权,且所有头寸将会被持有,并在到期后续期;6.其他变量(包括利率)保持不变;7.未考虑汇率变动对客户行为和市场价格的影响。本分析并不会考虑管理层可能采用风险管理方法所产生的影响。汇率变化导致本公司损益及权益出现的实际变化可能与基于上述假设的敏感性分析的结果不同。7.4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本公司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四类风险因素:人员风险、流程风险、信息系统风险、外部事件风险。本公司以防范系统性操作风险和重大操作风险损失为工作重点,董事会明确设定可接受的操作风险水平,并监督高级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充分性与有效性进行监测和评估;高级管理层根据董事会确定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制定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防控操作风险。报告期内,本公司积极落实操作风险管理内外部要求,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缓释操作风险,大力促进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操作风险控制情况良好。报告期内,本公司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操作风险管理:1.做好操作风险的评估与监测。升级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综合运用系统监测、风险排查、内部巡视、条线督导等多种形式,对操作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定期开展重点流程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做好关键指标、损失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警,全方位堵截操作风险。2.强化外部欺诈风险防范。持续优化业务反欺诈体系,强化柜面及信贷欺诈风险防控,不断提升欺诈风险防控的精准性和实时性,推进风控数字化转型,提升风险监测质效。3.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加大信息创新科技运用,提高自动化运维水平,通过梳理日常运维工作,确定多个自动化运维场景,全面降低数据中心人工和系统操作风险。4.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持续推进业务连续性管理,完善应急响应和风险管理预案,组织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提升相关人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协同工作能力。5.进一步防范外包风险。完善外包风险管理体系,严格外包项目和服务商准入审查,加大对外包人员的管控力度,严控外包服务日常运行情况,防范外包风险的发生。 八、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8.1新年度行业格局和趋势2023年,中国各项政策效果将持续显现,经济有望实现温和复苏,消费修复将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也有望实现较快增长。山东省和青岛市将保持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态势。未来一年,财政政策将积极有为,加力提效稳增长;货币政策将精准有力,总量结构齐发力;严监管趋势不变,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支持;银行业经营总体稳健。8.2新年度发展指导思想2023年,本行将以“固强补弱、服务实体、营治风险、规范管理”为基本经营指导思想,聚焦山东省、青岛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强化优势、补足短板,全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持强化风险管控,规范经营管理;坚持质效优先,持续建强总行,开启青岛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固强补弱:坚持强优势、补短板、填空白、调结构的业务发展策略,强化民生金融等优势业务的同时,全面强化服务实体能力,补强国际业务能力;做深做透核心客户的同时,全力拓展中小微客群;保持按揭业务稳定增长的同时,全力拓展消费贷和经营贷业务。服务实体:坚决贯彻落实二十大“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指导精神,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紧密围绕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强省和青岛市实体经济振兴战略,加大对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和高新技术等实体经济产业的支持服务力度。营治风险:持续加大化解处置力度,推动存量不良资产逐步出清;充分把握与平衡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在风险中找市场,在风险中抢资产、抓营收、创利润;在业务发展的同时,严控新增不良,确保资产质量持续稳中向好。规范管理:继续建章立制,提升经营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优化完善业务制度,强化制度执行,提高业务经营的合规性水平;继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全面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8.3新年度主要工作措施2023年,本行工作将重点聚焦建章立制和流程优化、队伍建设和执行力提升、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客群拓展和结构优化以及风控政策优化等工作,紧密结合以下九个方面展开和推进:1.对公业务:强化投放服务实体,提升能力筑牢基础;2.零售业务:扩大规模提高贡献,强化零售银行特色;3.普惠金融:积极实践加快探索,推动业务快速发展;4.数字化转型:转型步伐全面加快,业务管理同步推进;5.结构调整:建设多元利润中心,推动盈利结构优化;6.风险管理: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强化资产质量管控;7.渠道建设:持续完善机构布局,推进轻型网点转型;8.运营合规:提高运营支撑能力,强化内控合规管理;9.综合管理:党建引领纪检护航,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众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014643号-14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